觉世善堂碑记
觉世善堂源于宋大峰祖师。
宋大峰祖师,俗姓林,名灵噩,字通叟,诞于北宋宝元二年己卯(一零三九年),圆寂于南宋建炎丁未(一一二七年)。祖师早岁业儒,学识渊博,五十七岁中进士,授县令,匡扶正义,因朝政日非,弗愿趋炎附势,弃官为僧,法号大峰,潜修佛理,弘法利生,普渡迷津,为宗说兼通高僧。宣和二年庚子(一一二零年),自闽云游至潮邑蠔坪(今和平),结庐后灵豁灵泉寺,明天启四年熹宗皇帝敕赐寺名“灵泉护国禅寺”。从缘皈依者众,蔚成大禅林,时逢干旱,田园欠收,瘟疫肆虐,路有饿殍,逐设壇“狮尾石”为百姓禳灾祈福,施医赠药,救治民疫,收殓路尸,施棺助葬,潜化修持,广行六度。灵泉寺与蠔坪相隔大川(今练江),贯通大海皆以舟楫济渡,江流湍急,常有溺舟之患,潢潦奔溢,隐患更甚。师发愿建桥,以息危厄,逐赴江边度水深浅,勘地高低,观潮汐涨落,宣说建桥之利,四方募化筹划建桥。宣和五年癸卯(一一二三年),师不告而别,揣所募巨资回闽,世人不明事理,皆讶之,未知祖师用心良苦,赴闽乃为建桥事奔波,历三年艰辛,糗粻木石用毕,建炎丁未,备建桥料,忽航海而来,逐兴工建桥,师凭睿智督导,施工不踰年,桥成十六洞。因身心劳瘁,是年十月圆寂,葬于和平桥尾山曰“雄狮地”。明太祖谥封大峰祖师为“宋忠国大师”。
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(一一五三年),邑人贡元蔡谆,继承师志,续建枕岸二洞。桥长三十丈,宽九尺,大功告成。为感师恩德,贡元之孙蔡震诚献书斋,将其崇祀尊为祖师名曰“报德堂”,八百多年来,香火历久不辍,缘因祖泽广被。师德浩瀚耳!
来源于潮阳和平报德堂祖师香火,创建觉世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一九零一),觉世善堂始建于紫峰山的翁厝寮山麓,其址是明嘉靖年间(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)任贵州都匀知府林应时晚年结庐隐居地。碑记可考,由梅畔、白云、吉水大围、新乡、石头、桥头、厚洋、翁厝寮、竹林、鲤鱼头、双梧、汤前、内畔、夏桥、伯劳、田东、潮东、奎地、何厝、潮喜、大西、潮下、云光、下尾张、下尾王、大陇、仕林、嘉兴、竹浦前寨、竹浦后寨、市上、陈畔、郭畔、蓝头、潮南、潮尾等三十六个村善信乐捐,集腋成裘。各村绅士亦赠香火田,创立调解会,平息纠纷。初由普宁人曾运通居士常住,协助调解民事纠纷,继由刘、陈、揭阳黄木昌先生负责。觉世善堂秉承“大峰祖师”圣训,行善积德,吸引了潮、揭、普三县香客。还设有施棺会、掩埋队、敬惜字纸会。一九五零年以后,堂被迫停止了活动。
一九九三年,觉世善堂复修。陈巧缄女士邀请许练明先生筹办复堂事务,得到海内外善信响应。三月廿一日,成立觉世善堂复修理事会,领导复修工作,李惠林、陈巧缄、郑响真、陈粉红、许岳舜、许婵卿、洪美婵七人为名誉理事长,许练明为理事长,蔡鸿钦为堂长,章海立、杨张炎为副堂长。经陈巧缄、李惠林、郑响真及许练明、黄义卫、蔡鸿钦、许木桂、陈粉红、许婵卿等善人奔波,镇村重视支持,觉世善堂被榕城区列为胜迹保护区,原在该堂办学的双寮中学搬往新校。同年底,起修建新堂,堂后兴建西方三圣佛殿,一九九六年九月建成。后在堂后辟阔埕,慈善福利大楼,由纪玉然、黄鸿宏、陈巧缄、蔡列波等众善信出资兴建。
许练明、李惠林、纪玉然、陈巧缄、郑响真、陈粉红、黄鸿宏、蔡鸿钦、许岳舜、许婵卿、洪美婵等志愿者堂友,接过觉世先人的慈善旗帜,继续光大慈善事业,扶贫济困、建桥修路、抗灾救难、建校助学,为社会稳定、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。
二零二三年,重修文物古迹。择吉于癸卯年二月十九日子时兴工。承蒙蓝楚汉、黄鸿宏、韦标城、杜文佳、吴峰、谢耀南、许瑞雄、林益辉、吴俊标、郭翰忠、黄再龙、林潮发、黄智绪、许练明、陈粉红、许细君等一批热心人士慷慨解囊,海内外人士大力支持。觉世祖堂金碧辉煌,慈善大楼面貌一新。
为弘扬善举,表彰功德,作文以记之。